主件圖檔資料區
|
主件後設資料
- 收藏分類:
- 收藏等級:研究參考
- 主題類別:校史
- 次要類別:人物剪影
- 資料類型:
- 資源類別:靜態圖像
- 藏品格式:
- JPG
- 創作者:
- 作者:記者/黃冰清
- 主題:
- 2001.2.7星島美西<<華裔藝術家根深葉方茂-專訪現代舞蹈家王仁璐>>
- 描述:
圖像內容: | 目前在聖荷西州大學任教的華人現代舞蹈家王仁璐表示,從事藝術的華人需要從自身的文化傳統中找到根,同時要從國際全球化文化中獲得營養才有新的發展。
王仁璐曾經促進了臺灣現代舞的啟蒙,並在中國大陸的許多地方幫助建立起現代舞學校。她出生在大陸,移民香港,師從瑪莎-葛蘭姆,是美國舞蹈界中鳳毛麟角的華人,演出反映移民生活的舞劇“金山”曾經引起巨大反響。長期在南加州大學執教的王仁璐去年九月遷到彎區,現在任聖荷西州大電視、廣播、電影及戲劇系教授。
王仁璐表示,只有有了根,才有藝術上的進一步的發展。當年瑪莎-葛蘭姆曾經對她說,“你必須傾聽你祖先的腳步聲。”這也是華裔藝術家不可避免的傾向。正如她曾經在一次採訪中提到,雖然舊的東西不全是好的,但是的確有許多中國的藝術家,在外國學了西洋的東西,還是會回頭。
王仁璐的個人經驗也許是華人藝術家文化之根的一個例子。出生在雲南昆明的王仁璐說,年幼時看見各種少數民族以歌舞來慶祝、生活、祭禮,這給她留下深刻的印象,這也許是她最早的藝術啟蒙。少年時在香港,那是平劇大師如孟小冬、馬連良、程硯秋彙聚的地方。一九五七年梅蘭方經過香港,曾在她住的附近練唱,她還見到了梅蘭芳的兒子和女兒。她還追隨過梅蘭芳的琴師李鶴亭,學過平劇裏的劍舞。“由此萌發了我對戲劇非常深刻的愛好。”王仁璐說。
由中國戲劇引發的興趣使王仁璐在波士頓念完醫學預科後,迫不及待的回歸藝術,開始專業舞蹈。她是用戲劇的眼光來看舞蹈,因為戲劇講的也是舞臺動態。在接受美國現代藝術訓練的同時,她瞭解到該如何對待自己的傳統,如何打破自己的傳統。
這是一個在美的華人藝術家所要面對的最基本的認同問題,即把自己定位在哪里。王仁璐談到華人移民在美國的認同問題通常是經歷幾個階段,第一個階段是我是一個中國人,我只是暫時在美國,有一天我是要回去的;第二階段是我是在美國的華人,我是保持了中國傳統的華人;而第三階段通常是下一代移民,他們則直截了當的認為我是美國人。
對王仁璐來說,華人不同于中國人,是相容兩種文化,保持傳統與吸收創新並重的人。這需要克服許多的外部和內在的障礙。王仁璐還記得,剛開始在美國習舞時,一看到她的黃皮膚黑眼睛,別人就以為她只是個唱平劇的。
然而對於華人藝術家,外界的偏見和文化的衝擊也許還不是最大的困難,最大的難題在於在一個現實的世界裏,搞藝術如何解決經濟上的問題。王仁璐表示,這麼多年以來,最大的困擾曾是資金的問題。一路走過來,現在她的最關心的事就是支援幫助華裔的藝術學生。
“如果同一認同的人都不支持華人藝術家,那麼她們就很難生存下去。”她說。
她手裏拿著本月在聖荷西Repertory Theatre上演的華裔Sandra Tsing Loh主演的舞劇Aliens in Americans的宣傳資料,表示推出華裔的藝術家是義不容辭的責任。該劇講述自己移民家庭的故事,曾在西雅圖和洛杉磯獲得好評如潮。
|
- 日期:
- 2001(創作年代)
- 其他:
- 版權使用限制:本作品授權採用僅供瀏覽
- 2012/12/10(資料更新日期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