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件圖檔資料區
|
主件後設資料
- 收藏分類:
- 收藏等級:典藏品
- 主題類別:舞蹈
- 次要類別:當代舞蹈
- 資料類型:
- 資源類別:動態影像
- 藏品格式:
- WMV
- 關鍵詞彙:
- 悲歌 張曉雄 當代舞蹈
- 創作者:
- 編舞:張曉雄
音樂創作者: Stravinsky
- 其他參與者:
- 舞者:余建宏、沈怡彣、楊育鳴、余采芩、簡伯容 等
燈光:車克謙 服裝:楊宇德
- 主題:
- 以任何名義發動的戰爭,其最大的受難者是人民。
- 描述:
舞作描述: | 這是一首猶如史詩般氣勢磅礡的舞蹈。穿著黑色褲裝的舞者以充滿力度的動作,在震撼的音響與湛藍色冷光渲染的舞台上顯得氣勢十足。之後,溫暖色調的黃色燈光加入,一列舞者由黑暗外緣走向中央,斜照的燈光映照在他們身上。在歌隊神聖的吟唱聲,他們一個接著一個以卡農的方式舞動,最後復回列隊位置。
進入紅光段落,兩列舞者隔出狹長的空間,中區的紅光是殺戮之氣,兩位男舞者在狹迫的空間,彼此抬舉、拉扯,表現人類爭戰鬥爭的場面。舞近高潮,幽暗中舞者圍成半圓,隨後舞者快速進入後方噴出的白煙中,猶如被戰火吞噬。腥紅色的背光混著迷霧籠罩著舞者輪廓的暗影,血腥慘酷的感受被隨轉之而來的白光取代,是人類獲得天神慈悲的救贖。 | 創作理念: | 《悲歌》舞意,「以任何名義發動的戰爭,其最大的受難者是人民」。靈感來自史特拉汶斯基(Stravinsky)的《詩篇交響曲》(Symphony of Psalms,1930)所傳遞的深層意涵,以及有深厚歷史學背景的張曉雄對人類殘酷的戰爭史所引發的感觸。
「創作是內觀生命的過程」。2001年,張曉雄帶領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與音樂學院學生,遠赴德國柏林參加「柏林國際青少年聚會」。巡演期間聆聽《詩篇交響曲》,沿途車外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遺跡,彷若殘酷戰爭歷歷在目。2001年,美國911攻擊事件發生在他收假自澳返台前夕,事件直接促使這首舞碼的誕生。一方面感悟戰爭的殘酷,是成長在自由風氣下的台灣學生難以體會;二方面感動史特拉汶斯基創作的樂曲,體現了關懷人類的共同主題。 | 製作名稱: |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2001歲末展演 | 演出地點: |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展演藝術中心舞蹈廳 | 演出時間: | 2001年12月21~24日 | 錄製時間: | 2001年12月21日7:30 PM
|
- 日期:
- 2001(創作年代)
- 來源:
- 授權合法使用
- 其他:
- 編撰者:莫嵐蘭
- 版權使用限制:本作品授權採用僅供瀏覽
- 2011/03/01(資料更新日期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