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件圖檔資料區
|
主件後設資料
- 收藏分類:
- 收藏等級:典藏品
- 主題類別:舞蹈
- 次要類別:芭蕾舞蹈
- 資料類型:
- 資源類別:動態影像
- 藏品格式:
- WMV
- 關鍵詞彙:
- 牧神的午後 The Afternoon of A Faun 尼金斯基 Vaslav Nijinsky 芭蕾舞 王雲幼
- 創作者:
- 編舞:尼金斯基(Vaslav Nijinsky)
重建:王雲幼 排練指導:簡華葆、吳品儀 音樂創作者:Claude Debussy
- 其他參與者:
- 舞者:李宗軒、宋宜倩、康茵茵、戴依婷、黃秋子 等
舞台:重建 - 房國彥 燈光:曹安徽 佈景:設計 - Leon Bakst 服裝:設計 - Leon Bakst 服裝:重建 - 林璟如
- 主題:
- 尼氏舞作《牧神的午後》不只是芭蕾作品中的經典不朽詩篇,更是舞蹈歷史上重要的里程碑。芭蕾歷史從此作品開始,由古典轉入現代的先鋒。這支舞作違反以往芭蕾動作原則,大量使用平行的雙腳,平面的二度空間姿勢,拋棄了芭蕾制式的美學觀。一九一二年此舞作發表的當晚引發觀眾激烈的爭辯,演出結束,台下一片嘩然,有人讚賞他的突破與創新,但更多人辱罵他對於芭蕾傳統的無禮與大膽,雕塑家羅丹為他護航,報章雜誌主編則大加鞭伐指責。
- 描述:
舞作描述: | 幕起,牧神背朝觀眾,倚靠在巨石上吹著木笛。音樂轉折,側身遠眺舞台右方森林深處,右手手心仿效野獸掌形朝下緩緩打開,充分展現怡然舒適的愜意姿態。
隨後,七位女舞者以二度空間的平面姿態,側身走進舞台,表現女子湖邊沐浴的情景。當似人似獸的牧神出現,六位女神嚇跑,但其中一位女子,停下來害羞地端詳牧神,在追逐過程中,一個意外轉身兩人相視,時間似乎靜止,這舞台上的短暫靜止,猶如瞬間觸電的戀愛感覺。最終她還是離去,身上的浴巾不慎遺落。牧神小心翼翼地拾起,平舖於巨石上,進入夢鄉回味先前綺麗的艷遇。
《牧神的午後》是印象樂派作曲家德布西(Debussy)震撼樂壇之作。樂曲瀰漫一股神話色彩,呈現如夢似幻的音樂氛圍。尼金斯基《牧神的午後》(The Afternoon of A Faun)透過德布西的樂曲、法國詩人馬拉美(Mallarme)《牧神的午後》的詩篇意境、希臘古花瓶圖案中的女舞者形象,演現一幅古希臘神話的浪漫寫意畫作。 | 創作理念: | 王雲幼表示:「教育不是要立竿見影的效果,是需要經過數十年後,舞者能回想到這個經驗,可以從當中得到學習的滿足感,這才是教育的目標。」《牧神的午後》開創了現代芭蕾,而歐美現代芭蕾實際在十年後,才真正開始發展,這就是尼金斯基《牧神的午後》的歷史價值。
2006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的重建計畫,不僅是演出一支舞作,更是一個歷史的見證,將現代觀眾帶至那專屬於尼金斯基的1912年代。舞譜重建者沒有改變舞蹈動作的權力,舞譜必須完全遵照原創者的動作細節。但最挑戰的是如何使一個歷史舊作如同全新舞作的誕生,並且經由這個研究的過程,讓理論與舞台表演實務結合。舞譜重建者營造的是《牧神的午後》的歷史背景、存在意義、以及讓舞者在不違背重建舞作的精神中領受到作品再生的意義。
| 製作名稱: |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2006歲末展演 《舞蹈饗宴》 | 演出地點: |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展演藝術中心舞蹈廳 | 演出時間: | 2006年12月14~17日 | 錄製時間: | 2006年12月15日 7:30PM
|
- 日期:
- 1912(創作年代)
- 來源:
- 授權合法使用
- 其他:
- 編撰者:莫嵐蘭
- 版權使用限制:本作品授權採用僅供瀏覽
- 2011/01/14(資料更新日期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