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件圖檔資料區
|
主件後設資料
- 收藏分類:
- 收藏等級:典藏品
- 主題類別:舞蹈
- 次要類別:臺灣原住民舞蹈
- 資料類型:
- 資源類別:動態影像
- 藏品格式:
- WMV
- 關鍵詞彙:
- 阿里山鄒族特富野社凱旋祭 平珩 懷劭.法努司 原住民
- 創作者:
- 編排:平珩、懷劭.法努司
- 其他參與者:
- 舞者:廖淇瑋、張烜瑋、李岱瑾、王元俐、吳明璟 等
燈光:程沛光 服裝:設計 - 林璟如 服裝:製作 - 琦亦麗舞台服裝有限公司、舞蹈學系同學刺繡
- 主題:
- 以優美的合聲、壯重的舞步、營火、小米酒體驗台灣重要文化財-原住民傳統儀式所展現的生活意涵。
- 描述:
舞作描述: | 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展演中心中庭,戶外舞台中央燃起熊熊營火,舞蹈系學生穿著鄒族傳統服飾,男性頭戴象徵「勇士」的羽飾山羌皮帽、著紅色長袖上衣、淺色代表皮革的繫口長褲、戴貝殻項鍊及佩刀;女性則穿著藍色上衣、黑色雙片長裙、頭綁綴有彩球的黑色頭巾。舞者有秩序地虔敬入列,圍著營火、相互雙手交握、踩著穩健規律的步伐歌舞。
在飾演頭目的舞者領唱下,眾人以二部和聲唱和。演出曲目包含〈Eyao/送神曲〉、〈Peyasvi no poha’o/戰歌慢板〉、〈Peyasvi no mayahe/戰歌快板〉、〈Nakumo/勇士頌〉、〈Toiso歷史頌〉、〈Iyohe/青年頌〉、〈Miyome/亡魂曲〉等傳統歌曲,以創作歌曲〈Homeyaya/小米豐收歌〉結束。
《鄒族特富野社凱旋祭》儀式肅穆莊重,是以凝斂虔敬的心情與神祇對話,與臺灣許多原住民族祭典,歡欣高亢的儀式氛圍有顯著的不同。演出版本略去〈送神花〉、〈殺小豬〉、〈砍神樹〉等儀式,將三天三夜的祭典濃縮為近15分鐘的版本。 | 創作理念: | 鄒 (Tsou)是「人」的意思。鄒族主要分佈在臺灣南部嘉義縣阿里山山麓及曾文溪兩岸。凱旋祭(Mayasvi)亦稱團結祭,是鄒族先民慶祝勇士出征凱旋、修路造屋落成、成年禮與部落團結,是鄒族最大的祭典。凱旋祭由神花(Fiteyu)進場開始,揭開三天三夜的祭典序幕,祭歌和舞步充滿了「敬神如神在」的沉斂虔敬精神。
50年代政府與教會阻止了這項祭典。經過六年中斷,族人對儀式和祭歌都感到陌生,經過部落耆老的努力,目前凱旋祭僅存於北鄒的「特富野」(Tufuya) 和「達邦」(Tapang)部落,每年2月15日輪流舉辦。日據時代,日人創造的吳鳳神話在國民政府來台後,毫無根據地加以宣揚,獵首殺人的刻板印象,讓鄒族族人無辜背負蠻夷凶狠的莫須有原罪。
1988年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(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),基於學術研究與教育的立場,希望藉此演出讓學生與觀眾進一步認識鄒族的文化祭典,在部落長老的批准與協助下,帶領學生上山體驗祭典環境,用心揣摩祭典歌舞。 | 製作名稱: |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貳零零貳年初夏示範展演 中國色(China Red) | 演出地點: |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展演藝術中心舞蹈廳 | 演出時間: | 2002年5月23~26日 | 錄製時間: | 2002年5月23日 7:30PM
|
- 日期:
- 1988(創作年代)
- 來源:
- 授權合法使用
- 其他:
- 編撰者:莫嵐蘭
- 版權使用限制:本作品授權採用僅供瀏覽
- 2011/01/25(資料更新日期)
|